注重建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建設綠色低碳住宅項目,正成為開發商們低碳時代的社會責任。構造低碳生活,房地產業在行動。創建低碳社區成為眾多開發商追求的目標,而對于購房者來說,買房瞄準“低碳”也成為一個新趨勢。
普通建筑成碳排放大戶
相關研究顯示,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建筑能耗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40%左右。我國現有建筑430億平方米,每年還要新增16億平方米—20億平方米,在這些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
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均會導致其建設和日常居住成為能耗“大戶”:戶型設計一味求大,造成空間和能源的浪費;小區景觀設計“硬多軟少”“草多樹少”,綠化率普遍不能達到銷售時所做的承諾;住宅墻體隔熱保溫能力差,對日照和自然通風的考慮不足,導致住戶需要通過空調、暖氣、通風系統和電燈等方式保持溫度和舒適度,大量增加能耗。
事實上,早在低碳概念之前,相似的 “綠色建筑”概念已經倡導多年,但始終未能形成氣候。一些為數不多的“節能住宅”,在一些地方也成了高房價的幌子。
有責任感的開發商不應只是蓋完房賣了這么簡單,而應該對建筑今后幾十乃至上百年的使用有長遠考慮。建設綠色低碳住宅項目,注重建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實現節能技術創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體系,并形成可循環持續發展的模式,使建筑物有效節能減排并達到相應的標準,正成為開發商們低碳時代的社會責任。
市場推廣需要助力
低碳概念非常火爆,而市場對低碳住宅的歡迎程度如何呢?購房者的心態是既喜愛又存有疑慮。
吸引購房者眼球的首先是低碳住宅比普通住宅使用成本更低。一般來說,低碳住宅比未增加節能減排技術的住宅節電約50%,節水20%以上,能夠很好地減少居住者的生活開支。隨著水、電、氣等能源價格的一路走高,人們越來越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節能問題,相形之下,低碳節能住宅已成為一種經濟實用的選擇。
然而,由于低碳住宅大量使用高科技以及新型材料,科技含量高的建筑成本及其居住成本,成為多數購房者最擔心的問題。有調查顯示,多數購房者可以接受低碳住宅房價高于普通住宅5%,高于普通住宅10%以上還愿意購買低碳住宅的人群幾乎為零。
對消費者的這一疑慮,業內人士認為,低碳住宅未必就意味著高房價。只要開發商合理設計,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選擇合適的低碳材料,就能更好地將低碳住宅的成本降低,低碳住宅價格并不會大幅高于周邊的樓盤。低碳并不一定等于昂貴。隨著低碳住宅發展,建設成本會不斷降低,而且居住過程中還能節省大量能耗費用,政府應該對購買低碳住宅的購房者和開發建設低碳住宅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費優惠,把節能真正變成省錢,低碳住宅的推廣才能真正加快。
建筑變革不可避免
雖然低碳住宅風頭正勁,但當前住宅低碳技術卻存在著明顯不足,如技術不成熟、研發不均衡、市場前景不確定、推廣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在于節能技術向市場轉化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政策和合適的轉化方式,造成了轉化的成功率低。目前節能產品大多價格較高,在居民建筑節能意識較為薄弱的大環境下,造成了開發商對低碳住宅的不重視,低碳住宅推廣較為困難。
此外,目前低碳住宅的亮點主要集中在新風系統、地源熱泵、節能墻體、節能窗、外遮陽、節能屋頂等建筑節能材料、設備的應用上,更為重要的建筑設計節能技術就顯得相對落后,與發達國家利用計算機和利用自然環境進行建筑節能方案優化設計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像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 “與環境共生住宅”的低碳理念,強調建筑立面設計技術、通風技術、太陽能供電系統、智能照明系統等設計理念。因此,加快推動低碳住宅設計技術是當前的一個重心。
展望未來,建筑節能正成為住宅建設的重點,低碳住宅技術市場“蛋糕”巨大,而市場的擴容也將吸引更多企業的進入,新的競爭一觸即發。房地產開發企業能否抓住市場機遇,開始或加大對低碳住宅的投入和開發,搶占市場份額,有可能成為決勝未來的關鍵點。房地產業一場新的建筑變革將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