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當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化率攀升、城市一天天在長高、一天天在變大,匍匐、蟄居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的人們,不無痛苦地發現,與城市如影隨形的是城市人口急劇膨脹、汽車激增,隨之而導致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教育、醫療資源短缺、上學就醫難乎其難等等“城市病”。太格地產機構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愈演愈烈、有增無減的“城市病”,不僅制約著都市人的生活質量,影響著都市人的幸福指數,甚至危及都市人的心理健康,滋生諸多心理疾患。
明天,我們居住在哪里呢?9月初,太格地產機構就鄭州人居夢想進行了市場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多數市民渴望告別喧囂,享受田園城市生活。
“我有一個田園居住夢”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是古代詩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但這也是我目前的居住夢想。”在接受太格地產機構調查時,受訪者王先生表示,如果條件允許,他更想歸隱田園,找一座院子,種種花養養魚,“但現實是,房子好比黃金,是保值增值的暢銷商品,想過上田園牧歌的生活,只能靠閑暇時候去郊區游走了。”王先生嘆道。
太格地產機構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和王先生一樣想法的居民占據了31.5%的比例,對目前鄭州擁堵交通無奈的竟然占據到了83%。
長期的城市生活,人們似乎都發現了城市的好處:經濟規模化,生活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化、越專業,巨大的市場集聚效應,還在把人們組織起來,為實現更人性化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努力。但人們在享受區別于鄉村模式的城市生活時,卻普遍懷念失去的那種生活:環境優美、與自然和諧,“懷舊”似乎造就了現代城市的夢想。
到哪里才能尋得一方凈土,既可以享受到都市的便利與暢達,又擁有鄉村的寧靜與安適?這似乎成了困惑被“城市病”折磨的疲憊不堪的人們一個不能得到解決的一個難題。
郊區組團是趨勢
國內城市規劃研究機構發現,目前國內城市大多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一環、二環、三環……輻射狀向外擴充,這種城市的發展模式被形象地稱之為“攤大餅”,城市雖然“攤”出了規模,但是也“攤”出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在如此境遇之下,人們的生活質量必然會出現下降趨勢,人們不是“生活”,而是“活著”,越來越缺乏樂趣和品質。
有沒有一種模式來改變這種“攤大餅”攤出的窘迫局面?相關機構通過對國內外城市發展進程研究,認為國外的城市發展或許有所啟發。上世紀中葉的歐洲,隨著“城市病”的凸顯,一些較為富裕的階層開始遷往郊區,他們白天到市中心區上班,晚上回郊區休息居住,隨之在發達國家興起了在郊區居住的熱潮,與此同時,郊區的工業、商業、醫療、交通等條件和配套設施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和提高。
同時,國內一些研究機構發現,這種現象也逐步出現在了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在沿海地區的上海、杭州和廣州、深圳等地,一度流行“半小時生活圈”的居住模式,即辦公室相距居住地的車程,最理想的是半個小時,與國外的郊區式居住非常契合。
太格地產機構認為,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城市的不同區域根據其自身的特征和資源優勢,分別給予不同的定位,承擔不同的功能,構成不同的“組團”。這樣一來,組團發展就避免了城市攤大餅式的單極化擴張造成的“大城市病”,又有利于形成以各組團相互協調為特征的區域互補,從而實現城市結構效率的最大化,組團發展因此成為城市規劃和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郊區逐漸成為大多數人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場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城市過大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有利于促使城市產業、部門在地域空間范圍內的協調布局,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質量。
田園城市成終極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留在城市,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說。但據太格地產機構本次調查數據發現,現代城市的盲目擴張,并未給居住者提供美好的生活。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就開始了對城市弊病的反思,并專門寫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霍華德暢想,城市不再是一張無限攤大的鋼筋水泥餅,而是被綠帶環繞的沒有煙塵的小城市群;城市的道路上不再是擁擠不堪的車流、人流,而是綠意盎然的林蔭大道;城市與鄉村之間有便捷的穿越在田園景致上的道路,到時,人們既能享受田園生活的舒適、悠閑,又擁有城市的快捷與便利。
就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念以及實踐,太格地產機構總結出田園城市的幾大核心要素:第一,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第二,交通要十分通達便利;第三,要有山水資源;第四,配套必須齊全。這幾大要素缺一不可,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田園城市的肌理。由于田園城市的理念符合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契合了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終極居住理想,最終成為影響深遠的世界性潮流。
鄭西兌現人居夢
在中原,在鄭州,這個世界性潮流的居住夢想正在影響著這片熾熱的土地。
“在鄭州,惟有鄭西適合建造田園城市。”在 “2012鄭西發展高峰論壇”上,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一語中的。在論壇現場,他饒有興致地指出了鄭西的眾多資源:鄭西是鄭州的工業產業基地,有民眾的經濟實力支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有獨具特色的山水林木生態環境。鄭州西部主要是淺山丘陵、荒溝、荒坡居多,對它們稍加平整,建城市、建商店,建學校、建醫院最適合不過,甚至比平地還因地制宜,這樣的地質地貌高低不平,錯落有致,建設田園城市,簡直是天賜之地。現在我們要建設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要走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的路子,要節約耕地,節約平原,保持我們的耕地紅線,更應該充分認識到鄭西的區域價值、鄭西的城市價值、鄭西的發展價值。
鄭西所具有的這些優勢正可謂是得天獨厚,無可比擬。正因為此,劉道興先生大聲疾呼,強烈建議:“鄭州西區的發展一定要定位于建設宜居城市,建設田園城市,一定要高度重視鄭州,特別是大西南方向千山丘陵、荒溝、荒坡的資源價值。這才是鄭州今后幾十年、幾百年應該著力發展的空間所在。”
在田園城市理論的指引下,一股蘊含著中原文明的人居文化潮流在鄭西新城悄然興起,為兌現中原人“田園城市”居住夢想而努力著!